《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这幅长卷风俗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上,人物繁多,景物丰富,从市井小巷到河流水面,无不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景,是反映北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珍贵历史画卷。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有多长 清明上河图全景(原图)作品鉴赏”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有多长
答: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度达到了528.7厘米。
这幅画作不仅是北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面中,人物、牲畜、车船、房屋、桥梁等各有特色,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并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其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一幅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画作,它更是一部带有深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在这繁华的商业背后,隐藏着诸多令人心悸的暗线。张择端以其精细的笔触和独到的观察,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与危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汴京作为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繁华景象。人口稠密,建筑林立,商贸兴旺,似乎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却隐藏着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消防设施的缺失、城防的涣散、商贸侵街、军力懈怠等问题一一浮现,让人不禁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感到担忧。
张择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画技,将这些社会问题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他通过描绘惊马闯郊市等场景,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使得画面充满了紧张与冲突。船与桥的险情、文武官员争道等高潮部分更是让人惊心动魄,深感汴京的危机四伏。
在画面的细节处理上,张择端更是展现出了其高超的技艺。他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毫不失真。这种高超的技艺使得画面既具有真实感又具有艺术美感,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画家的用心与才华。
此外,《清明上河图》还展现了张择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他通过描绘官民矛盾、政治斗争、城市管理混乱等场景,向宋徽宗传达了自己对社会顽疾的忧虑和关切。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也是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之一。他们利用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向皇帝表述民情、传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念。
然而遗憾的是,宋徽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欣赏到张择端的用心和才华。他迷恋于祥瑞和吉兆的描绘而忽视了画中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也使得《清明上河图》并未能在当时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描绘汴京繁华景象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带有深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它让我们看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与危机交织在一起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择端作为一位杰出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敏锐洞察。这幅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艺术扩展: 张择端 相关作品推荐
画家简介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之一。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张择端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北宋末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画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