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康巴汉子》

1982年,陈丹青放弃在美院的教职,远赴美国,开启了身在异乡的艺术生涯。创作于1983年的《康巴汉子》便是这一时期之作。
8、《康巴汉子2》

陈丹青说:“如果你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勇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
9、《母与子》

陈丹青曾说:“上世纪90年代,我找到十五岁那年在上海临摹的欧洲小油画《意大利女孩》,忽然发现这幅临摹和《母与子》(西藏组画的第一件作品)的图式与温柔感,多么相似:犹如电脑储存功能,来自欧洲绘画的感应,尤其是少年人亲手描摹的刻骨铭心,已在十五岁时内化为我的经验。追求粗犷的苏式作风十年后,少年记忆不知不觉回来了,但又要经过将近三十年,我才察觉这经验的连接:看来西藏组画转向欧洲美学不是突然的、没理由的,法国乡村画展是一重要的中介,但假设少年时代不曾有过这般用心的临摹,西藏组画的转型是不能想象的。”
评论